藉埋線提下垂組織並刺激膠原
何謂埋線? 原理? 有效(功能性)埋線是甚麼?
目前在微創整型流行著一種所謂埋線,但是許多消費者不知道是甚麼也不清楚有甚麼作用。將經過設計的外科縫線,經過各種方式置入人體組織,產生一定作用( 傷口縫合、提拉、緊膚...) 。這些線在組織內因刺激產生纖維膠原,間接緊實皮膚。許多線當中具功能性(提拉組織)的設計(如倒鉤或錐狀顆粒)是兼具提拉組織作用。而一般的平線( 所謂4D埋線或韓式V line等),除刺激膠原不具功能性(提拉)設計,除非藉大量置入組織支撐,但風險相對增加(臉部組織布滿異物、位移、肉芽產生等)。
具功能性的羽毛線拉皮術 Barbed suture是起源於20世紀末,由俄國醫師Dr.Sulamanidze在199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想法,運用具有倒鉤的手術縫線拉提臉部鬆弛皮膚,達成顏面年輕化的目的。 其實運用具有倒鉤的手術縫線來作為傷口縫合,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,但並未造成流行。Dr.Sulamanidze將這種結構發揚光大,開啟了整形手術的另一扇大門。在整形外科,羽毛拉皮術(Feather lift)是專指Dr.Sulamanidze所發展出來的技術。
在第一代的羽毛拉皮術,使用的是不可吸收材質的APTOS。運用的技巧比較簡單,只是單純的將羽毛線放至於皮下組織,運用羽毛線的倒鉤,造成皮膚緊緻及拉提的效果。一般而言,這種拉提的效果可以成百分之九十以上患者的滿意度,但是僅能維持兩年左右(優於電波拉皮且便宜)。 第一代羽毛線固然引起了極大的迴響,幾乎全世界都感受到這種威力。但緊接而來的問題就讓整形外科醫師難以解決了:
* 1. 如果每兩年至三年就要植入一次線材,那不就滿臉都是羽毛線?
* 2. 長期追蹤的結果,發現羽毛線設計和所謂金線會斷裂、移位及肉芽產生,更造成整形外科醫師的疑慮。
因此可吸收性材料設計,固定埋線的設計,強化提拉組織及刺激膠原的材料結合,更使埋線的效果及安全性提升。當然需有經驗整形科醫師來設計提拉方位以期達更好提升效果,此一功能性埋線,適用於皮膚輕中度鬆弛,無法忍受電波拉皮疼痛與風險,不願手術或無法接受手術(如吸菸、控制不良糖尿病、心肺功能不佳無法麻醉、擔心疤痕問題、)。
埋線過渡時期短( 少腫少瘀青,及早回工作岡位、等) 是愛美者可選擇的項目之一, 因此筆者認為能結合膠原刺激效果與提拉作用(功能性)的埋線才是理想的方式。
甚麼樣子的埋線才是功能性的埋線? 待續‧‧http
留言列表